找到相关内容1049篇,用时7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苑蒙求卷之中

    忽一日,叹曰:“儒道世典非究竟法,般若出世舟航。”遂隐茅山,投师落发。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,有百鸟[口*(衔-金+缶)]花之异。唐贞观中,四祖遥观气象,知彼山有奇异之人。乃躬自寻访,问寺僧:...  (《传灯》一)   梵云释迦,此言能仁。《涅槃经》:“尔时迦叶与诸弟子在耆阇崛山入于正定,于受中忽然心惊举身战怀,从定中出,见诸山地皆大振动,即知如来已入涅槃。于是将诸弟子寻路疾行,悲哀速往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0856639.html
  • 清代魏源居士无量寿经会译及净土文章

    钞也。天台以三三谛。释一切经。而于是经尤切。一心三观者为能。一境三谛者为所。然即佛即心。即心即境。则所即是能。能即是所。初无彼此之别。台宗一色一香。无非中道。所谓即妄全真。况我佛依。无上胜境乎。但在行人根器不同。修持有序。则有次第三。一心三之别。次第三观者。从空入假。从假入空。从空入中。此经先观依。日水冰地。宝树楼台。以渐及观金容。因以渐契心源也。一心三观者。即假即空即中。诸佛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5956699.html
  •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

    位。   在其余九乘观法中,就修习的功用而言,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至第六道品调适为入理之常规,即正行;第七对治助开是为对治障道,助开于之行,故为助行,以此来成就前面的观法。从第八知位次以下三法,是...千如,广大圆满,横竖自在,诸法即一心,一心即诸法,这一念心便是众生日用现前以根对尘所起的五阴识心。若能拣却思议心,专取不思议心,此心即全妄成真,当下便是不思议境。   在《止观》的修章中讲到不...

    心 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5656762.html
  • 关于达摩和慧可的生平

    习禅论”语)、“情事无寄”(“慧可传”语)、“忘言忘念,无得为宗”(“法冲传”语),所以...  关于达摩和慧可的生平   杨笑天   一   关于达摩的最早传记史料是《续高僧传》的“达摩传”[1]。据该传说,达摩是南天竺人,婆罗门出身,因悲愍此边隅之国,欲以...

    杨笑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1657165.html
  • 宋濂与佛教

    宋濂与佛教   龚显宗   杂志第1期1997年6月25日   前言   宋濂字景濂,号潜溪,一号玄真子、玄真遁叟,自称“禁林散吏”(注1),籍隶金华潜溪,到他这一代始迁居浦江。明初以...文字,理不可说,是名为义。法藏且尔,况下于斯者乎?以此之,当略其文而究有义也。然而取鱼者必资筌,博兔者当用蹄,兔与鱼既获,而无事于蹄筌,  吾心源既澄,识浪自息,复何义之云乎?(注9)  他用设问的...

    龚显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0557218.html
  • 三论宗纲要(1)

    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和《菩提资粮论》等。其中最主要是《中观论》和《大智度论》,因此他的学说,称为中法门。中学说的主要思想是缘起性空,真俗二谛,归宗于无所得的般若中道。龙树将法门传授与弟子提婆,得到...之旨归,弘中之义趣。北山之北,南山之南,不游皇都,将涉三纪。梁武帝深见器重,心仰慕之,欲使法雨普润,弘化帝京,累降征书,从不应命。天监十一年(512),帝遣中兴寺僧怀、灵根寺慧令并僧智寂等十师,...

    刘常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15557395.html
  • 印顺导师对变质禅法之批判及对禅宗之肯定

    与小乘,唯从行愿中分别。但是若深究而论,毕竟佛法一味而大小异解。  印顺导师对于声闻禅法的批判重点有二:    (一)不能深观般若  声闻行人因急求自证,故从缘起因果的中,先见诸法无常无我,而通达...,难怪‘凡言禅者皆本曹溪’了。然依佛法正义,得性空般若与修证佛果,各有其不易之次第。以下以两方面说明:    (1)中道  离于有无常断二边邪见的中道,要先入缘起空有无碍的。而缘起的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3357495.html
  • 三论宗师资传承略探

    继承了印度的中哲学思想,主张诸法本性即空的中道理论。因此,在观法上有着与其他宗派不同的独特方式。三论宗以“破邪显”为宗旨,宏扬佛教的“般若”思想,以“二谛”为纲要,阐述了大乘佛教的哲学理论和佛陀说教...一脉相承,到后来所成立的中派时才发生歧见的。   1、三论宗的源流   究竟谁应该是三论宗的初祖?吉藏大师在《大乘玄论》卷五中说:   今问:爰及化迄平像法,传持绍继其人不少,今定取何人破邪显?答...

    道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15057990.html
  • 禅思与诗情

    佛法“一切见成”,“真佛内里坐”,佛即是学人自己。这样,作为宗教修持与信仰的佛教之禅法,就演变为精神体验和认识方法了。禅不再是心注一境、审思惟的静修功夫,习禅也不是为了导以或获得神通,而是对“自我...开来考察一下禅宗形成以后的文学发展的面貌,还会发现,盛唐以后的重要作家几乎没有不受禅宗一定的影响的。明胡应麟曾指出过:世知诗律盛于开元,而不知禅教之盛,实自南岳、青原兆基。考之二大士,与李、杜二公并世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42558137.html
  • 《西游记》与佛教文化

    十三年”,是因为贞观谐音作了全真道修炼之中的“”,而“十三”正是地支十二之后的又一轮开始,便是“子时一阳生”,正好采取,所以开始取经。取经“凡三十五部,计五千零四十八卷”,照应的是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的...大道说》认为“佛经五千四十八卷”,合十四年另八天之数。《西游记》第九十八回云:  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:“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,今已成功。共计得一十四年,乃五千零四十日,还少八日,不合藏数...

    李安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1858445.html